陈虎平老师在《追时间的人》中一篇《我知道,你知道,她知道》中谈论多层结构法,以他浸淫数年的英文文章为例讲解。读文章不一定每个字每句话都要读懂,而是站在整篇文章的层级上,把文章按照论点和论据分成几块,每个论点和论据再细分下去,当你对整个文章的层级已经了解了,那么每个词的意思对你来说就并不是那么重要了,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很容易得出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了。
人类大脑为什么需要多层结构法?阳志平解释到因为人习惯的是生活和社会,更喜欢处理身边存在的事物,对逻辑符号处理不敏感。这是人类大脑的模式。
其中提到了“沃森测试”:
测试一:
给你4张牌,一面是元音和辅音字母,一面是数字,你能看见的是这4面是A、K、4、7,请问,必须翻几张牌才能够确定这条规则成立:如果看见的这一面是奇数,则牌的另一面是辅音字母。
测试二:
卡片能看见一面写着“16岁、喝酒、25岁、喝可乐”,请问,要检查那些卡片才能够确定是否有人违背规则:如果喝酒,则必须大于18岁。
在测试的结果中大多数人能够答对测试二,90%的人答错测试一。答案是:A、7,16岁、喝酒。这里主要用到了数学上的 源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等同。
在第二部分提到人类的社会性生活与语言的一一对应,是人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范畴化,以该对象与自己的生存关系为导向。这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结构关系主要表现为定义、叙事(时间过程)、并列、对比、因果、让步转折等类型。与语言学的故事类似,各种类型与讲故事的方式基本一致。
这种关系对于早期的成长尤为重要,是形成世界观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作者还说:“听故事、看故事比较少的,将来通常不聪明,或者缺乏创造里,因为大脑神经大厦的初始框架过于单薄。没有足够强烈的价值好坏判断,很难在心中推动自己做大事。”
之后作者给出来论证的基本要素前提和结论,并在随后用作文案例来说明对比、因果、层次与递归在阅读中的用法。
虽然是在讲如何做阅读理解,写文章,其实作者是站在进化论的角度上看待人类大脑解决问题过程,通过不断论证,层层递进来说明如何把进化论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上。
读了两遍,才理解一部分内容,最让我吃惊的是陈虎平的个人经验来自于非数学非公式的文字推理书籍,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知识,当然这也能够反应出我的理工科思维的局限性。
关键词:
丹尼尔·丹尼特
邓巴数
Changelog
2017-11-02 张振玉 创建